龙信金融
聊起王垚,你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词是啥?是非洲“土皇帝”?还是那个视频里被一群非洲小伙前呼后拥,高喊“老板好”的网红?又或者是,那个身边总跟着身材火辣女助理,在非洲大陆上演“霸道总裁”戏码的家伙?
没错,这些标签都挺抓眼球,也都是他。但如果我告诉你,就这么一个看起来极度“政治不正确”,甚至有点“低俗”的家伙,在咱们这儿,却不止一次地被官媒点名表扬,你会不会觉得有点魔幻?
这事儿就怪了。一边是极尽奢靡、充满争议的个人秀,一边是官方话语体系里的“中非友好贡献者”。这俩形象,怎么能捏到一个人身上去?这背后到底是咋回事?
你要是没刷到过王垚的视频,那你可能真的有点“村通网”了。他的视频风格,突出一个简单粗暴,直给。
场景通常是在非洲某地,可能是乌干达,也可能是赞比亚。他,王垚,一个皮肤有点黑,身材壮实的中国男人,往镜头前一站,身后呼啦啦围上一群当地的非洲员工。他一声令下,这帮小伙子就用不那么标准的中文,整齐划一地高喊口号,什么“感谢老板”“老板带我们致富”之类的。那场面,说好听点是企业文化,说难听点,真有点像电影里黑帮堂主训话。
更炸裂的,是他身边的人。最出名的那个女助理,叫李珂儿,长相甜美,但身材,怎么说呢,就是那种在互联网上能直接引爆流量的类型。她在视频里,要么是穿着紧身衣,要么是小短裙,跟在王垚身边,帮他处理各种事。这种“美女配野兽”或者说“霸总配俏秘”的搭配,精准地踩在了国内一大部分男网友的爽点上。
于是,评论区就炸了。“这才是成功男人该有的样子!”“王哥给国人长脸了!”之类的评论,铺天盖地。当然,骂他的人也不少,说他物化女性,把国内那套酒桌文化、老板文化带到非洲去,丢人现眼。
王垚本人呢,好像压根不在乎这些争议。他反而变本加厉。今天晒一沓沓的美金,明天秀一把AK-47,后天又开着豪车在非洲的土路上兜风。他甚至还让他的非洲员工们,模仿当年火遍全球的“黑人抬棺”视频,只不过抬的是他自己,以此来炫耀他在当地的“地位”和“人缘”。
说白了,王垚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巨大的流量符号。这个符号里,杂糅了男性荷尔蒙、征服欲、财富炫耀,以及一种非常微妙的民族自豪感。他给国内的观众,营造了一个“幻境”:一个普通的中国男人,在遥远的非洲大陆,可以活得像个国王,受人尊敬,美女环绕。
这种叙事,你得承认,它有市场。尤其是在当下,国内经济面临转型压力,年轻人内卷严重,王垚展现的这种“出海就能当人上人”的生活,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“吗啡”。它满足了很多人的幻想。
但问题也随之而来。这种近乎“殖民者”姿态的炫耀,真的没问题吗?这种把非洲员工当成视频背景板,把女助理当成流量密码的做法,真的是在“给国人长脸”吗?
龙信金融
2024年底,一篇报道,让很多人大跌眼镜。报道的主题是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下,中国民营企业在非洲的发展。其中,就提到了王垚和他的公司。报道里,王垚一改视频里的“土皇帝”形象,成了一个扎根非洲、为当地创造就业、积极投身公益的优秀青年企业家。
报道里说,王垚在乌干达的家具厂,雇佣了超过300名当地员工,是当地最大的家具企业之一。他还积极响应号召,投资兴建了一所职业技术学校,免费为当地年轻人提供木工、电焊等技能培训。
这一下,舆论风向就变得微妙起来。之前骂他的人,突然发现,这个“土皇帝”好像也不是一无是处。他虽然高调,但好像也实实在在地干了点事。
紧接着,到了2025年春天,《环球时报》海外版也刊文,称赞王垚这样的民间力量,是“中非友谊最生动的毛细血管”。文章认为,官方的外交固然重要,但像王垚这样深入非洲民间的中国人,用他们自己的方式,讲着“中国故事”,虽然方式略显粗糙,但效果直接,影响力巨大。
这背后,其实是一种非常务实的“结果导向”思维。
咱们得把这个事,放到一个更大的背景里去看。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已经进入了第二个十年,我们和非洲的合作,也从早期的政府主导、大型基建项目,慢慢转向了更深入、更细化的民间合作和产业落地。
在这个阶段,需要什么?需要成千上万个像王垚这样的“螺丝钉”。他们可能没那么高的文化水平,说话办事也带着一股“江湖气”,但他们有冲劲,敢闯,能吃苦,能真正在非洲那片土地上,把工厂开起来,把生意做下去。
一个很现实的问题:你派一个文质彬彬、说话讲究方式方法的大学毕业生去非洲开厂,他可能连当地的村长都搞不定。但王垚这种人,他懂怎么跟三教九流的人打交道,懂怎么用最直接的方式(有时候就是钱和利益)去解决问题。
官方看重的,正是他这种“解决问题”的能力。至于他拍视频炫富、身边跟个辣妹助理,这些在“为当地创造三百个就业岗位”“促进中非经贸合作”的大目标面前,似乎就成了可以“瑕不掩瑜”的细枝末节。
说白了,王垚的存在,恰好弥补了官方叙事的一个空白。官方的宣传,总是宏大、正确,但有时候离普通人的生活有点远。而王垚的视频,虽然粗糙,但他让国内的普通人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、在非洲打拼的中国人样本。这种“民间叙事”,无形中也成了“讲好中国故事”的一部分。
其实,王垚这类人,并不是现在才有的。
咱们把时间往前倒个三四十年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中苏边境线上,活跃着一群“倒爷”。他们把国内的暖水瓶、狗皮帽子、羽绒服,用火车拉到莫斯科,换回人家的飞机、钢材。这帮人,在当时很多人眼里,也是“投机倒把”,上不了台面。但你现在回过头看,他们不就是当年中俄民间贸易的先行者吗?没有他们,很多贸易渠道根本打不开。
再把视线拉到非洲。2000年之后,第一批去非洲闯荡的中国人,很多都是在国内混得不怎么样的个体户。他们跑到非洲,开餐馆,开小卖部,搞工程承包。他们中的很多人,也是一身“匪气”,不懂外语,不懂当地法律,全靠胆子大和拳头硬。
王垚,在某种程度上,就是这些前辈的2.0升级版。他继承了前辈们敢闯敢干、不拘小节的特质,但又嫁接了互联网时代最新的玩法——流量变现。他把自己的非洲生活,打包成了一个可以贩卖的“商品”,卖给了国内有窥私欲和幻想的网民。
这种模式的转变,也折射出中国在非洲角色的变化。早期的中国人去非洲,是纯粹的生存和掘金。而现在的王垚们,除了赚钱,他们还有了“表达”的欲望,有了塑造自身形象、影响舆论的能力和需求。
当然,这种“表达”是双刃剑。它既可能增进了解,也可能加深误解。王垚展现的“中国老板”形象,会让一些非洲人觉得中国人就是来当“新主人”的,这无疑会给中非关系埋下隐患。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非研究所最新的数据,近年来,涉及中国企业和当地员工的劳资纠纷,以及因文化差异引发的冲突,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。这背后,就有王垚这类“简单粗暴”管理模式的影子。
所以,我们到底该怎么看王垚?
他是一个精明的商人,敏锐地抓住了时代的红利,无论是“一带一路”的政策红利,还是短视频的流量红利。
他也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。他身上既有中国草根阶层的坚韧和生命力,也有小农意识里的炫耀和浅薄。他既是中非经济合作的建设者,也在某种程度上,是文化冲突的制造者。
我们不能简单地用“好”或“坏”来给他下定义。他就像一面哈哈镜,把中国人在走向世界过程中的自信、欲望、野心、迷茫和粗鄙,都以一种夸张的方式,折射了出来。
官方对他的表扬,与其说是认可他的个人风格,不如说是认可他所代表的那种“深入基层、搞定问题”的实用主义价值。在国家战略的宏大棋盘上,他是一颗有瑕疵、但能过河杀敌的“兵”。只要他还在创造价值,还在为“中非合作”这个大局服务,那么他个人生活上的一些“出格”,就可以被容忍。
但这种容忍,不会是无限度的。随着中非合作的深化,随着我们国家形象建设越来越追求“高质量”,未来,那种“战狼式”的、粗放的民间外交,空间可能会越来越小。官方或许会期待出现更多像“李子柒”那样,能用更柔和、更具文化内涵的方式,去讲述中国故事的海外博主。
而王垚,以及千千万万个“王垚们”,要么主动升级,变得更文明、更专业;要么,就可能被更迭的时代浪潮,悄无声-息地拍在沙滩上。
说到底,王垚这面镜子,照出的不只是他自己的欲望和野心,更是我们这个时代在非洲大陆上投下的,那个巨大、复杂、又充满争议的影子。你看懂了吗?
参考文献:
新华社国际部. (2024). 《“一带一路”上的青春之歌:中国青年在非洲的创业故事》.
《环球时报》评论员文章. (2025). 《民间外交:中非关系不可或缺的“润滑剂”》.
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非研究所(CARI). (2025). 《2024-2025年度中非关系报告:投资、劳工与文化融合的挑战》.龙信金融
启泰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